新闻业务
淮安新闻阅评

 

 

 

淮安新闻阅评第328期

发布时间:2018-01-11 字体:【 】  【关闭窗口

史海留痕

编者按 今天——2018111日,是《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纪念日。《新华日报》自创刊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始终秉承党报职责,全面宣传解读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真实见证记录江苏大地的沧桑巨变,热情讴歌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彰显主流媒体“塑造江苏形象”的责任担当,推动着江苏乃至中国的发展和变迁。其中,《新华日报》于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致富报》就是探索报纸由指导性向服务性转变的有益尝试,走在全国报纸改革的前列,尽管《致富报》办报只有10载,但她却以“为农服务”的独特风采,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传世佳话,成为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标注的不可抹去的印记。

早在《新华日报》创刊80华诞到来之前,受《新华日报》和《致富报》老领导的邀请,我市当年《致富报》优秀通讯员、《新华日报》优秀特约通讯员,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原机关党委书记、淮安市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淮安市记协常务副主席沈根同志,欣然撰就题为《我的〈致富报〉情结》一文,回忆30多年前在《致富报》通讯员培训班学习的那段美好时光,以表达对《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的衷心祝贺和对《致富报》关怀培养的感激之情。这里,我们专门刊登该作者撰写的这篇题为《我的〈致富报〉情结》的文章,以飨读者。

 

我的《致富报》情结

 

201713日晚2014分,我手机上显示致富报原副主编于美贤老师发来的一条信息:

 “沈书记,新年好!最近原致富报的几位老人聚会时,我就编印《致富报的故事》征求意见,大家都同意,现着手征稿。请阁下撰稿,字数不限。稿寄南京市长江路长江花园6号楼301室于美贤。邮编210018。同时附个人简介,包括离开致富报后个人发展及成就。

读罢于美贤老师给出的“命题作文”,我既激动又惶恐。激动,是因为于老师还能记得我这个30多年前曾经在致富报学习过的一名普通学员;惶恐,是感到于老师交办的“作业”压力大怕完成不好。说心里话,1985年早春二月,时任淮阴市(今淮安市)沭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的我,被组织上派到由新华日报社创办的《致富报》通讯员培训班学习三个月,虽然时间不算长,但它却让我与致富报结下了难忘的深厚情谊。

此刻,我想写致富报的人和事忒多,这里只叙述在致富报学习期间印象颇深的几段插曲。

一位睿智而慈祥的前辈

记得,我在致富报学习那会儿,刘鑫老师是第一个带我外出采访的新闻前辈。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时节,刘鑫老师带我去盐城农村采访。第一站,我们来到滨海县一个水产养殖场。这个水产养殖场是在当地供销社扶持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场长是一个年轻的庄稼汉。那天采访结束,太阳已经落山,夜幕悄然降临。刚吃过晚饭,刘老师便操着泗洪家乡口音对我说:“小沈,我们把今天采访的素材和思路捋一捋,写一个消息发回去。”“好的!”我没有一丝犹豫。讲老实话,大清早从省城乘车一路奔波,接着又实地走访、座谈忙乎了一个下午,就连我这个二十八、九岁的青年人都觉得腰酸背痛,好想早些躺到床上休息,何况刘老师已是五十出头的前辈呢?接下来,刘老师拿出稿纸,一边与我交流,一边伏案执笔写作。不一会儿,一篇600多字的消息完成了,稿件还署上了我和他的名字。“来,小沈请你看一看,稿子这样写怎么样?有啥遗漏的地方?数字准不准确?”当刘老师将稿件递到我手里时,我真的傻了眼:不光是因为刘老师漂亮的钢笔字和精彩的短消息,还有他和蔼谦逊的品格与敬业奉献的精神。“刘老师,您写得太好啦!”我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赞叹。是日夜,我睡得很香很甜。天亮时,我觉得身上被子沉甸甸的,睁眼一看,自己被子上添了一条毛毯。原来,这是刘老师昨夜怕我受凉特意朝招待所服务员要来这条毛毯替我盖上的。此时此刻,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待我起床时,刘老师已将稿件和写好的便条装进信封,让正巧去南京出差的当地供销社的同志捎给致富报负责编辑一版的张政海老师了。

第二站,我们来到射阳县境内的国营新洋农场采访。在场部机关、羽绒厂车间,刘老师带着我又作了近一天的现场采访与深入座谈。晚饭后,刘老师和第一站一样,与我一起梳理采访素材,研究写作角度,商量新闻标题,刘老师依然亲自动笔,不过这次他一口气写了两篇消息:一篇是报道农场更新观念、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另一篇是报道羽绒厂注重产品质量、奋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经验和成效。在两站的采访过程中,刘老师言传身教,给我讲了消息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背景组成,和消息写作的结构,譬如一般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还有导语写作中要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六要素交代清楚,六要素又称“5w一个h",即when (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o(谁)、what(什么事)、why(什么原因)和 h(结果如何),以及导语可用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议论式等表现,但最常用的是叙述式……等等,使我受益匪浅。

采访结束回到报社没几天,刘老师带我采写的三篇稿子先后在致富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另外,新洋农场羽绒厂的稿件在致富报见报之后又在新华日报二版突出位置发表。刘老师悄悄告诉我,在新华日报发表的那篇稿件是新洋农场和羽绒厂领导托付给他的“额外任务”,既然答应人家了,就要守诚信,不能食言。我仔细一想,恍然大悟:难怪睿智而老到的刘老师在撰写羽绒厂的稿件时特别用心,成稿后仍不满意,还要对导语和标题进行反复推敲、斟酌和修改的呢?其缘由原来在此啊!

那年4月初,在沭阳县橡胶厂化验室工作的妻子曹晓香来致富报看望我。由于小曹怀有身孕,抵宁已是黄昏时分,靠报社附近和新街口周围的宾馆旅店家家客满,加之我新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正在为当晚小曹住宿而犯愁。这时,刚好碰上出差回来的刘鑫老师。刘老师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立即打电话帮我们联系住处,很快就敲定了他熟悉且距离报社不远的一个招待所,并亲自把我们送到这家招待所的房间,让我安排好小曹的伙食,陪小曹在南京多玩几天,报社那边他跟领导去说。天渐渐黑了,刘老师盛情邀请我们吃晚饭,我和小曹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婉言谢绝了刘老师的美意,可是刘老师也坚决不让我们“破费”请他吃晚饭。临走时,刘老师叮嘱我们说,时下天气早晚还比较冷,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刘老师还热情地跟所里的领导打招呼,请他们关心照顾致富报的学员和其怀孕的家属……走出招待所大门,刘老师仍然不停地回头向我们挥着手。望着刘老师慈祥的脸庞和远去的背影,我和妻子的眼睛都湿润了。

一个博才而善良的大姐

李予,是致富报八版和“万年青”专栏的编辑,也是我在学习期间的指导老师之一。她,三十几岁,个子不高,长得眉清目秀,为人正直、热情、善良,一口标准的南京话,是省城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当然,也是我心目中尊敬的大姐。

李予无愧于“大姐”的称谓。我到报社后,是她教我怎样选稿、编稿、签发,怎样排版、划版、出样,怎样校对、送审、付印;是她教我如何撰写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如何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如何采写本报“万年青”专栏的稿件。为让我尽快熟悉报社工作环境,她热情给我介绍报社情况,带我引见报社其他老师和工作人员,细心安排我的相关工作。平时,她不光自己喜爱看书学习,做读书笔记,还经常带一些她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和文学书刊推荐给我阅读与欣赏。工作间隙,她从不摆一点儿老师、作家的架子,像大姐姐一样,和我们学员一起无拘无束,敞开心扉,谈天说地侃大山,轻松愉快,其乐融融,经常笑得前仰后合……有的时候,大伙笑声太大收不住了,她立马用手指尖指着嘴唇:“大家小声一点儿,别让报社领导和其他同事听见,以为我们都在开小差和发人来疯呢!”

日常生活中,李予大姐对我也很关心和照顾。那年五月,“火炉”南京上午10点钟至下午4点钟之间天气忒热,但是早晨和晚上气候仍然比较凉。有一天,李老师见我大清早就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上班,便“命令”我回宿舍去加一件夹克衫:“免得感冒,自讨苦吃。”乍听起来,李老师的语气叫人“不顺耳”,但是仔细琢磨琢磨,却让人觉得心里暖洋洋的。有的时候,李老师见我们生活上比较朴素和节省,还自己掏腰包买一些水果、瓜子和巧克力,给我们尝鲜和解馋……那段时间,我的哈喇子没少流,口福真的没少享啊!

在李予大姐的悉心指导和鼓励鞭策下,我的学习成绩进步明显。当时,在致富报学习的同期学员们都晓得,我在本报八版和“万年青”专栏写稿用稿数量是最多的学员之一。

然而,让我最悲痛和最难过的是,在我离别致富报10年之后,突然有一天,从扬子晚报好朋友那里传来噩耗:李予大姐因病与世长辞了。由于得知这一消息时间相隔较长,我连向李老师、李大姐作最后告别和送最后一程的机会都没能赶上,这怎不令我痛心疾首,万分悲哀?!在此,请允许我用自己写的一首小诗,来寄托对李予大姐的不尽哀思与深切怀念——

倾心为农终不悔,

德才颜值口碑佳。             

精神食粮惠百姓,

青春之歌留芳华。

毋容置疑,李予大姐的英年早逝,是报社、作协和我们的重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你——李予老师、李予大姐!

一张公正而荣耀的鉴定

我在致富报通讯员培训班学习结束时,是致富报副主编于美贤老师代表报社,亲笔为我写的学员鉴定。在我眼里,于老师讲政治、重品行,作风实、业务精,敬业奉献、顾全大局,平易近人、关心同志,是一位十分令人敬重的报社领导、新闻前辈和专家学者。

鉴定中,于老师对我从政治、业务学习,到采访写作、工作作风,还有与同志之间团结协作和平时生活表现等方面,都作了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评价,表扬和肯定的笔墨比较重,对我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希望要求提的非常中肯与到位。时任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林月成看了这份用致富报信笺纸撰写并加盖致富报社红色大印的学员鉴定后,高兴得对我竖起大拇指:“小沈,你在致富报学习得不错嘛,很有成效。回来以后,你可要发挥自身优势,好好带一带新闻科的其他同志,努力为宣传沭阳多做贡献哟!”……

说实话,对于老师给我所做的鉴定,我觉得很公正和挺感动的。因为,于老师掌握第一手资料。那么这“第一手资料”又是从哪些路径获取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其一,委派老师。譬如,致富报带我前往盐城农村采访、写作的刘鑫老师,在报社编辑部指导我编辑业务的李予老师……从中,于老师可谓渠道畅通。

其二,跟班作业。譬如,我采写的稿件,于老师亲自修改、把关。那年4月,我特地为致富报“万年青”专栏采写了一篇题为《黄桥烧饼“落户”沭城小记》的通讯。于老师看后,一边用浓厚的海安乡音夸奖我“素材捕捉、角度选择、文字功底等方面都蛮好的”,一边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为我修改稿件。于老师将原稿标题改为《黄桥烧饼香飘沭城》;接着,又将我写在文章开头赞美党的富民政策好的民间歌谣调整到文章的结尾,还对段落衔接的词语做了加工润色,使这篇通讯题目更加大气、优美、响亮,文章开头更加精炼、朴实、引人,文章结尾更加自然、切题、升华。这里,不妨再现一下刊登于19854月致富报八版头条、“万年青”专栏的通讯《黄桥烧饼香飘沭城》的开头与结尾:

【开 头】 在苏北沭阳县城东街,有一爿新开的黄桥烧饼店。别看门面不大,偏离闹市,却总是顾客盈门,开张不到两个月,就盈利2000多元。

【结 尾】 离开黄桥烧饼店,我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黄桥烧饼的诱人香味,那充满激情的动人歌谣,正飘向四方:

黄桥的烧饼黄又黄,

黄桥的烧饼甜又香;

党的富民政策好哇,

人民的生活赛天堂!

这篇稿件刊登后,对我的教益和影响非常大,特别是于老师的跟班指导,精心栽培,使我深受感动,至今难以忘怀!没想到的是,稿子见报没多久,当年担任沭阳县委书记的刘学东看到这篇文章后,还专门在全县经济工作大会上对这篇报道提出了表扬,并为这家“黄桥烧饼香飘沭城”的店老板做了一次免费的“公益广告”。

其三,勤于走访。可以说,致富报的学员们无人不晓,于老师几乎每天都要到我们学员所在的办公室转一圈,有时向指导老师交代工作,有时向其了解学员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有时与学员们谈谈工作、拉拉家常,有时向其了解指导老师的相关情况;有时就到办公室打个招呼,有时只是走办公室看一看啥都不说。

其四,师生交流。学习期间,于老师和报社其他领导,还专门召开通讯员培训班学员座谈会,让每位学员都发言,介绍本人基本情况,谈个人学习感受,向报社提好的建议和意见;报社老师和领导当场作点评,谈看法,提要求。

可想而知,这“四招鲜”,足以给于老师提供为我们每一位学员作评价、写鉴定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砝码”,其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

更没想到的是,这份致富报学员鉴定,伴随着我的成长轨迹,一直存放在我的个人档案里,而且起到了它应有的特殊作用……为此,我深切感受到这份鉴定的厚重与荣耀!

一座诚信而出彩的桥梁

经常有朋友问我这么一个问题:“沈根,你缘何对致富报这般情有独钟的呢?”对此,我总是这样回答:“因为致富报是点燃和助推我从部队到地方之后,在新的人生旅途上砥砺奋进的‘动力源’和‘加速器’。”

我从上海警备区转业到家乡沭阳的第二年阳春三月,被县委组织部破格从县城最大的农机修造厂调入县委宣传部担任新闻干事。因为当时有文件规定:企业干部不能直接调进党政机关。也就是说,我到县委机关刚刚一年,就被组织上安排到致富报通讯员培训班学习。掏心窝子说,对组织上的关心和信任,我在感激的同时更想尽快以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给予回报。所以,我非常珍惜在致富报学习的短暂时光,一直尽心竭力扮演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争取做得更好。

由于自己的职责使然,我一面全力以赴完成致富报的学习任务,不断丰富、充实和提高自己;一面扛着致富报这个“竭诚服务农民,名扬中华大地”的金字招牌,积极主动与新华日报、新华青年报、新闻通讯的领导、老师、学员联系和交往,拓展学习领域,开阔新闻视野,扩大信息渠道,提升业务水平……一晃,三个月下来,我深感自己受益多多,收获颇丰。

在致富报领导、老师的引荐下,我凭借致富报这座诚信而出彩的桥梁,不仅结识了新华日报、新华青年报、新闻通讯的许多领导、老师和朋友,而且还在这些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宣传沭阳的消息、通讯和业务文章。譬如,新华日报工商处许宛英老师编辑的消息《沭阳县大刀阔斧推进企业改革县委书记支持一青工自荐当厂长》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又如,新华日报政治处好朋友马健编辑的通讯《当先一马——记沭阳县城郊招待所所长马玉春》在新华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再如,新华日报科教处沈跃先老师编辑并推荐的新闻业务文章《学海苦作舟多写“重头稿”》在新闻通讯全文刊载……这些有分量的新闻报道和业务文章,既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县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的肯定和赞扬,也得到了致富报领导、老师的鼓励与好评。

在我的记忆里,那年在致富报学习期间,许多新华日报的老领导、老师、好朋友对我在新闻业务、新闻宣传工作上都给予了热情关心、指导和帮助,他们是:金靖中、刘向东、钱协寅、张成林、周世康、李昕昕、施锦昌、朱铭佐、杨步才、黄桂芳、陈仁波、吕晓露、杨挺之、吴逸、周跃敏、张晓东、许建军、黄秉生、瞿忆玲、姚晓东、祝晓虎、邢亦农、蒋廷玉、曲志坚、钱丽萍、沈耘、龚柏焕、朱仕农、刘寿桐、秦继东、赵绍龙、金其雄、陈新民等等,我会永怀感激之情,铭记他们的名字!

文章终将收笔,感恩永驻心田。在致富报,像刘鑫老师那样的好前辈,像李予老师那样的好大姐,像于美贤老师那样的好领导真是不胜枚举,而且早已定格在我的心灵深处,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虽然《致富报》办报只有10年时间,但她以生动的实践成为报纸由指导性向服务性变革的前驱,给人们留下一个传世佳话,亦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标注了不可抹去的印记。尽管我在致富报学习至今已是30多年前的往事,但是此刻我仿佛觉得这段往事穿越了时空隧道——恍如昨天,就像放电影一样清晰、真实、鲜活、生动、美丽与永恒!我为自己当年有机会参加致富报通讯员培训班学习而感到高兴和幸运!我为自己曾经是致富报的一名通讯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回眸60载人生之旅,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由部队军官到地方干部的转型,直到今天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是与致富报的领导、老师的关怀培养和帮助支持密不可分,那些发生在致富报的动人故事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以上,便是我的《致富报》情结。

(责任编辑:唐超)